不久前,世界卫生组织(WHO)终于在16年后更新了《空气质量指南》(air quality guidelines),调整了空气污染第一杀手——PM2.5的“推荐安全限”,年限从10微克降低至5微克,砍掉了50%。
Smart Air之前也讨论过《WHO的安全标准真的安全吗?》,因为根据众多研究显示:PM2.5没有绝对的安全值,越低越好,没有最好。
WHO为啥更新了《空气污染指南》?
首先,世卫组织上一次更新“安全限”是2005年。2005年开始,关于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」有了几项重大发现,包括:
当污染程度低于安全值时,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、关于空气污染对不孕不育、新生儿健康、大脑健康的影响……
从1987到2005年(期间修订过2版《空气指南》),关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约有13万个研究;

而从2005年到今天(约16年),有17.7万的新研究。

上次更新的时候,人们对空气污染的危害了解甚少;现在有了更多了解,「空气污染」作为无声杀手,已然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。

新空气标准,“新”在哪里?
WHO降低了其6项污染物的指标。

大家最关心的PM2.5污染物,年限从10降到5,24小时限从25降到15。而二氧化硫增加了2倍。

由于世界上99%的人口所呼吸的空气都没有达到世卫组织的安全限,许多国家也远远没有达到这些目标,WHO这次定了一个临时目标,对于远高于安全限的国家更容易实现。但如果降低了这些污染物水平,疾病也定会减少。
新的“安全限”真的安全了吗?
世卫组织更新了《空气质量指南》,而且将「空气污染」视为「气候变化」议题,设立目标,呼吁全球人们引起重视,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?。


但事实上,空气污染没有绝对的“安全限”——即使少量的颗粒物仍然会增加各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。而“安全限”的存在,会让人们有种“我还很安全”的错觉。
研究显示,某种程度上,低浓度的空气污染对身体的危害更大。这不是危言耸听,更多阅读:
据我们所知,颗粒物污染和铅相似。(铅:一种有毒金属,小时候你妈一定说过不许咬铅笔!)铅,没有安全的摄入量,即使少量也可能对身体有害。世卫组织在讨论铅的摄入和《指南》时已经强调过这一点?
结论:更新了“安全限”,那又怎样?
指南就只是,指南啊。对于空气质量,我们永远要追求更好、更干净的空气。毕竟,低浓度污染依然对身体有长期影响,且更不容易被重视。北京2020年的平均PM2.5浓度为38微克/立方米,距离WHO新标准的5微克/立方米,你们说是几倍的差距呢?
